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二)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二)

Home

密勒日巴大師全集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一) 第一篇 - 第四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二) 第五篇 - 第十三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三) 第十四篇 - 第十八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四) 第十九篇 - 第廿七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五) 第廿七篇 - 第卅六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六) 第卅七篇 - 第四十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七) 第四一篇 - 第四四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八) 第四五篇 - 第四九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九) 第五十篇 - 第五二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 第五三篇 - 第五五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一) 第五六篇 - 第五八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二) 第五九篇 - 第六一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二)

目錄

第五篇 密勒日巴于繞馬
第六篇 密勒日巴在獨利虛空堡
第七篇 修行人的快樂
第八篇 八天女供食的故事
第九篇 密勒日巴于灰崖金剛堡
第十篇 惹瓊巴初遇尊者
第十一篇 學佛之困難
第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
第十三篇 密勒日巴對法師釋迦古那的開示

第五篇 密勒日巴于繞馬

敬禮上師。

至尊密勒日巴一時想從岭巴崖到日喔班巴去,當即准備動身前往。他向繞馬的施主們說明此意,施主們說道:“在日喔班巴的入口處,有一片山窪地,那里有一個比日喔班巴更好的修行崖洞,您不如到那里去住更好些,我們對日喔班巴的路徑不夠熟悉,不能替您作向導,如果您愿意住在那山窪地的崖洞處,我們可以替您帶路。”密勒日巴想道:“我就先暫時住在山窪地,以后再到日喔班巴去吧!也用不著他們替我帶路,我自己會找到的。”于是就對施主們說:“用不著麻煩你們替我帶路,我自己會找帶的。”施主們說:“沒有帶路的,怎么行呢?難道您自己有一個領路的嗎?”密勒日巴說道:“不錯,我正有一個。”

“他是誰?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密勒日巴就唱了下面這首歌來答复他們的詢問:

善妙具相之上師,除我愚蒙之向導;
冷暖平等此單衣,令我离貪之向導;
合轉消融三口訣,除遣中陰之向導;
心气自在無有礙,周游山川之向導;
拋棄此身如殘飧,降服我執之向導;
無人深山修禪定,成就佛果之向導;
我有如斯六向導,住菩提坳亦樂哉!

唱畢此歌,尊者就向繞馬谷之深處高地行去,此處以后就被人們叫做菩提坳。密勒日巴即在該地落坐,心入無間流水三摩地。

某日午夜,密勒日巴忽然听見千軍万馬的嘶殺聲,心中想道:“難道是有外敵入侵此鄉嗎?”不覺生起大悲心,心契大悲三昧。漸漸地殺聲越來越近,一片紅光照徹天地;尊者想道:“這究竟是什么呢?”用眼一瞧,看見前面的曠野成為一片火海,天上天下遍布凶惡猙獰极可怖畏的魔軍,使出魔力神變,只見到處烈火熾然,洪水侵淹,山崩地裂,形形色色的怪武器滿天襲來,要想摧毀尊者的住所,同時口出种种惡言咒罵尊者。

密勒日巴自忖道:“原來是非人妖魔前來騷扰來了。這些妖魔,從無始以來,就造作种种惡業,沉淪六道;現世投生于飛空的餓鬼道中,為猛厲的嗔恨心所驅使,他們傷害了許多的眾生,由此惡業,將來必定墮入無間地獄,遭受极苦,實深可憫!”

想到這里,尊者就以慈悲的心怀向他們唱道:

慈心遍廣如虛空,大悲涌出似密云,
功德事業如雨降,甘霖遍洒利群生,
眾生無量等虛空,祈使皆證佛果位,
馬巴譯師前祈請。汝曹非人妖魔聚,
馳騁天空意身眾,貪食餓鬼齊集此。
往昔多造惡業故,今生感此餓鬼身。
今生复造諸惡業,恒常損惱他人故,
來生必將墮地獄。我今為曉汝愚蒙,
為汝略說因果理,豎耳凝神听我歌。
我是口傳上師子,因地具信求胜法;
深信因果不坏故,一心苦行修正法;
精勤修持不懈故,已證自心之實相;
通達外境皆幻化,解脫我執之重病,
斬斷能所生死縛,已得無轉法身位,
汝曹惡心來傷我,徒費精神空自勞,
我已超越心識境,汝輩豈能奈我何?
縱然集合六道眾,上起梵天下地獄,
亦難搖撼我心志,何況令我生怖畏。
哀哉恚惱非人眾,暴力神變之魔軍,
此番傷我若不成,撤軍他遁成羞恥!
空勞往返失義利,如此羞辱孰可忍?
慎自思維莫輕敵! ”

唱畢此歌后,尊者即心契平等法性,坦然而住,諸魔不覺對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齊向尊者圍繞禮拜多次,頂戴尊足,然后說道:“您是已得堅固‘定慧’的瑜伽士,我等有眼無珠,适才作了許多愚蠢的惡事,請您宥恕。從今以后,我們發誓遵從您的一切訓示,請您為我們開示一些法要吧!”

密勒日巴即為說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眾魔唯唯俯首,以身心性命供奉尊者,發誓今后遵行尊者之一切訓示,然后各各返回自處。眾妖魔中有蒙境的色依天母和日喔班巴的地神,密勒日巴想道:“日喔班巴的地神既已降服,我就不用專門再到日喔班巴去修定了。”于是他就在原地坐了半天,心境十分開暢愉快,不覺唱道:

于此寂靜菩提坳,密勒日巴修菩提,
菩提心得自在故,能護菩提心瑜伽,
疾證無上菩提已,愿共如母有情眾,
同趨最胜菩提位。

唱畢此歌,密勒日巴不覺生起大勇猛精進之心,鼓舞雀躍不已。過了几天,一位施主前來參訪尊者,并帶來了半袋的青稞炒粉作供養。這位施主那天穿的衣服稍微單薄了些,所以漸漸覺得越來越冷,于是說道:“在南方的區域中,要算繞馬地區為最冷,而這個崖洞卻又比繞馬要冷得多了,如果您肯接受,我想供養您一件皮袍子,不知尊意如何?”

密勒日巴說道:“施主!你的名字叫什么啊?”

來客說道:“我的名字叫做拉八下哇(火神事業)。”

密勒日巴說道:“這個名字很好,我雖然無需你的炒粉和皮袍,但盛意難卻,我愿意接受你的炒粉,可是皮袍我卻完全用不著,請听我解釋什么緣故。”于是對來客唱道:

一似小犬迷路途,無的飄泊山野處,
愚蒙迷亂我心識,漫游六道諸城鎮。
業力變現世間故,幻見外境种种相。
有時幻覺腹飢餓,自炊飲食以充飢;
有時克勵修苦行,吞納石礫以為餐;
有時興至心雀躍,服用空性以養身;
有時碗破鍋亦砸,忍飢挨餓持禁齋,
偶忽修習禪定時,亦生种种諸幻相。
平時碧泉為飲料,間或亦飲自甘露,
大悲心生甘露涌,我飲悲露似瓊漿,
有時空行來上供,我飲胜妙之天露;
有時亦覺身寒冷,布衣一襲罩我身,
有時拙火熾然樂,有時斷炊忍飢餓,
有時亦思伴相隨,明体智慧為道侶,
助我奉行十善業,依持正見而修行,
洞徹自明之心性。我乃堪能瑜伽士,
大力人中之獅子,如法善見為獅鬃,
如法善修為獅爪,修習禪定雪山巔,
果位功德我已圓。我是如虎瑜伽士,
道行三力得圓滿,方便智慧無別故,
怡然自得作虎笑;心智光明遍照故,
莽林深處漫遨游,他利果實自然成。
我是如鷲瑜伽士,生起次第明顯故,
鷲鵬鴻翅自堅利,圓滿次第堅固故,
鷲鵬展翅飛天去,翱翔雙運法性中,
夜臥胜義山崖頂,二利果實自然成。
我是人杰瑜伽士,密勒日巴是我名;
我是鑽究心性者,所欲無不滿足者;
我是無執瑜伽士,于一切境無不适;
我是無糧之農夫,身無寸褸裸体者;
我是赤貧一乞丐,無意世間外境者,
住此亦适彼亦适,終日怡樂融融者;
我是密行之胜士,心如狂人樂死者,
一無所有無求者。我于資財若有求,
你我此會不自然,亦是施主煩惱因,
施主負擔辛苦故,其心難免起謬思。
我以定慧之所得,酬答施主之供養,
愿君常樂行布施,此生長壽無病痛,
福受享用恒快樂,來生往生佛淨土,
見佛聞道入法行,利樂有情度眾生。”

拉巴听了此歌,生起极大的信心,說道:“因為您是大成就者密勒日巴,所以才能如此,為了使我們這些罪業深重的人積善資糧,您才駐錫此處。您住此之日,我一定竭誠供養,務請慈悲納用。”尊者在菩提坳修行之時,拉巴果然經常帶來精美丰盛的食物供養尊者。

尊者住在菩提坳身心十分愉快,得了极大的進益。某日,繞馬的几個村民前來參拜尊者,問道:“尊者啊!您喜歡這個地方嗎?心境愉快嗎?”密勒日巴道:“我很喜歡此地,修行也增益了許多。”村民問道:“此地究竟有些什么好處呢?

您在此地的心境又是怎樣呢?請對我們說明一下吧!”密勒日巴答道:

于此寂靜菩提坳,上有神居大雪山,
下列信施眾村集,后山冰雪為屏障,
前有茂密美松林,盆地草原池渚邊,
楊柳搖扶自悠悠。幽香四溢蓮花處,
六足蜂虫聲嗡嗡,流繞池畔清溪旁,
垂頸白鶴頻回首,椏樹枝頭眾鳥喧,
和風輕舞楊柳枝。明耀高大群樹巔,
猿猴扑跌作游戲。谷中寬廣草原上,
牲畜走動四覓食,看守牛羊諸牧童,
吹笛歌唱無憂曲。高山崖洞之頂上,
眼界廣闊盡天際,密勒日巴瑜伽士,
俯瞰此景心感慨,可伶世間諸眾生,
皆為貪欲之奴仆,競競各為利養忙;
歷歷目前此情景,令我憶起無常喻,
世間歡樂如泡影,人生一切似夢幻,
于此夢幻虛渺世,執以為實深可憫!
此景為我增上緣,助我無常幻化觀,
天空廣大作我食,無有散亂禪定觀,
定中境象過万千,無所不現難具說!
噫戲!三界輪回法,空而能顯甚奇哉!

來眾听了都生起了信心,旋即回村各返自居,這是密勒日巴在繞馬居住的第一個故事。

本 篇 注 解

(1)具相──具足圓滿的資格。

(2)“合”、“轉”、“消融”三口訣──此處之合、轉、消融大概是指中陰時密乘行人修行之口訣。于中陰時外境所現之一切,觀想為本尊壇城与自己和合為一体,自己亦成為本尊,則一面不為中陰業力所轉,一面可以成為化身佛或往生本尊淨土,這是“合 ”。“轉”則是中陰時极怖畏及不悅意之惡境現前時,以心意轉變之,使成淨土或善妙之境,如夢修法之轉夢然。“消”是令一切中陰所現,消融于法身性中歸于空寂,此密乘斷除生死之特殊方便也,此當然又要以生圓二次第及六种成就法為基礎才行。

(3)意身──即意生身或化身。

(4)青稞炒粉──西藏人之主要食糧,為一种大麥,炒熟后磨成粉,沖水成團而食之,极為方便。

(5)吞納石礫──密乘有不食人間食物之种种方法,如吃花、吃草乃至吃小石之辦法,古代有人行之,近代則似斷絕矣。

(6)自甘露──自己身体之种种分泌,由習禪定故,口中會生出特殊分泌,可服之為食。

(7)道行三力──此句直譯應為“菩提心之三力得圓滿”,但此三力不知何指,菩提心亦不知是指向道之心或密乘之明點。

(8)生起次第──此即初步之密乘修法,亦即本尊及壇城觀,把自己凡夫身觀想為佛身,把外境器世間觀想為淨土及壇城,口誦密咒,這樣就能訓練轉染境之世間成為本尊淨土。如是生起佛慢,次第建立壇城,故名生起次第。又作本尊觀時,先觀空,由空中生起一种子字;如觀音之种子字為“啥”,由此“啥”字自身變成觀音,再觀外壇城;一切由空及种子字而生起建立,故名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亦譯作“起分”。

(9)圓滿次第──此為深一層的密乘修法,包括修气、脈、明點及拙火、幻化、中陰、夢修、轉識及光明等六种成就法,此就嘎舉派而言。其他各派修法之名稱雖不同,但內容皆大同小异。圓滿次第就另一意義言則适与上述次第相反,為“由有到無”之觀法,即將外境壇城攝歸自身,自身亦漸次消融于空性中,圓滿次第亦譯為“正分”。

第六篇 密勒日巴在獨利虛空堡

敬禮上師。

密勒日巴尊者從繞馬遷移到獨利虛空堡去居住。一天,來了一只猴子身騎野兔,手中拿了一方用菌子作的箭牌和一根用草杆做的弓箭,(其狀實在滑稽已极。)密勒日巴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那只猴子說道:“因為你心中有所畏懼和希望,所以才到這里來居住的。如果你心無所畏,徑可离開此地到別處去!”尊者道:“ 我已徹底通達一切外境皆由自心所現,自心的体性也就是‘佛陀的’法身本來面目。鬼魔呀!無論你變現任何的幻境來扰我,對我而言只是可笑的儿戲罷了!”

該魔听了,不覺向尊者頭面禮足,發誓改過向善,旋即如彩虹般的消失于天空中。此魔原是著銅的大力鬼魔。

一天,著銅的施主們前來拜訪尊者,問道:“尊者啊!這個地方好嗎?有什么佳胜之處呢?”

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祈請至尊之上師。此地佳胜汝知否?
汝若不知听我說:于此寂靜虛空堡,
上有云層濃霧繞,下有碧澄藏江流,
紅崖矗立沖天際。前面綠密草原上,
野花一片競芬芳;草原邊際無人處,
時聞野獸吼嘯聲,鷲鵬翱翔闊天際。
細雨密蒙降又停;蜜蜂吟歌聲嗡嗡,
牝鹿母子戲奔扑,猿猴跳躍任嬉戲,
云雀山雞競歌鳴;溪水潺潺滌塵襟,
美景如是常為伴,如是胜地難思議!
我今暢怀為汝歌,歌中流出胜口訣。
來此男女施主眾,汝等何不仿效我,
舍棄惡業行善事,專心一意勤修行?”

來客中有一位修習密乘的人說道:“尊者啊!就算您心生歡喜送給我們來訪諸人的一點禮物,請您開示我們一些易解易行的見、行、修三方面之法要吧!”

密勒日巴酬其所請,即地歌曰:

上師加持入我心,加持令我見空性。
為答信主之請問,作歌取悅本尊佛。
顯現空寂及無別,此三見地之精要;
明朗無散与無念,此三修行之精要;
無貪無執無挂礙,此三密行之精要;
無欲無懼無迷惑,此三成就之精要;
無諂無隱無矯作,此三密戒之精要!

來客听了此歌后,都生起了信心,然后各自回家去了。某日,許多徒眾又前來朝拜尊者。上次來的那些人,再次問道:“尊者啊!這一向身体安康?精神愉快嗎?”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敬禮殊胜上師足。無人寂靜深林處,
密勒日巴習禪樂,無有執著貪欲故,
行亦樂哉止亦樂!幻身無病盎然樂,
無需睡眠靜坐樂,無有妄念三昧樂,
無有寒冷拙火樂,無有退悔禁行樂,
無勤無作耕農樂,無有喧亂寂靜樂。
此為‘身’之諸安樂。方便智慧二具足,
此是大乘法要樂,起正雙融合修樂。
气离來去正念樂,無人交談禁語樂,
此是‘語’之諸安樂。無執离相正見樂,
無間恒住禪定樂,無有衰退法行樂,
無希無懼果位樂,此是‘心’之諸安樂。
無轉無念光明樂,大樂清淨入法界,
‘廣大交融’法爾樂,無滅万顯森然樂。
我今略歌親覺受,身心极然大快樂!
此乃見行合一修,為告勤求菩提者,
皆應如是而修持。

徒眾們說道:“尊者的身、口、意之安樂覺受,實在是稀有難得;請問這些覺受是由何而來的呢?”

密勒日巴說道:“這些快樂覺受都是由證悟自心而生起的!”

徒眾們說道:“我們當然不能達到像您這樣的高的安樂境界,但我們仍希望能得到极少份的一點點安樂,請您慈悲用易解易行的開示,告訴我們怎樣去修持明心見性的法門吧!”

密勒日巴為了回答徒眾們的請求,就唱了下面這首《十二心要歌》:

敬禮殊胜上師足。汝等若欲明自心,
皆應如是而修持:信心博聞与精進,
此三修行之命根,令彼成長得堅固,
則能趨入大安樂,此是修心之根本。
無貪無執無愚蒙,此三修行之盾甲,
穿著輕捷防御堅,防身鎧甲如是尋。
修觀精進与堅忍,此三心之良駒也,
能避眾危馳如飛,雄駒良乘如是尋。
自證自明与自樂,此三心之果實也,
种使成熟食味甘,成熟果實如是尋。
我此十二心要歌,乃我修行所親驗,
自然留露為汝說,應具深信如法行。”

徒眾們听了都生起极大的信心,以后對尊者承事供養不遺余力。不久,尊者就立意要到藥磨雪山去居住。

以上是密勒日巴在獨利虛空堡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見、行、修──依藏文原來之程序應為見、修、行;但因此三字在歌集中應用极廣,非常普遍及重要故,改其秩序為見、行、修。因為如果照藏文原來之秩序見修行,則极易讀為“見到修行”。“修”和“行”,原為二事,中文之“修行”則為一事,為避免誤解起見,過去之譯者皆譯為見、行、修。這樣義理上不易混淆,在詞藻上亦好得多。下面略釋見、行、修。

見:藏文(lTa.Wa.)即見地或了解也;但歌集中所指的見,大抵指大手印見,或空性見,此包括對空性及自心体性之認識,尤其是現量的認識,或現量的見。比量的認識亦屬必需,但不如現量之重要耳。

行:藏文(sPyob.Pa.)此指行為及修道上之种种活動,處世接物,弘法利生等一切行為皆為行也,但歌集中之行亦多指大手印之行,即由于心契大手印而產生之行為。

修:藏文(sGom.Pa.)即是指定慧之實際修持,尤指大手印之修法。

大手印:藏文(Phyag.rGya.Chen.Po)即密宗之修空性及心地之法門,亦即般若波羅蜜多之實際修法,极似禪宗;除不參話頭外,大手印可以說与禪宗無甚差別。見拙著佛學四講之大手印愿文釋。又,此見、行、修,亦通一切顯密之教法,不專拘于大手印也。

(2)無有妄念三昧樂──此處藏文可能印錯了。若依原文(rTag.Pa.Med.Zi.)則應為“無有常住”之意,不大說得适,(rTag.Pa.)大概是(rTog.Pa.)“妄念”之誤,所以照妄念譯。

(3)起、正雙融──即是起分,正分或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合修之法。

(4)無滅万顯森然樂──前句言“大樂清淨入法界”,此句言于万顯之大用流行無盡中法爾有廣大交融之樂,与華嚴事事無礙之境界相似。

第七篇 修行人的快樂

敬禮上師。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為了遵守上師馬爾巴之訓示,從獨利虛空堡往藥磨雪山,于獅子州之深林處,虎崖獅堡中居住。藥磨之山神女于尊者初到時即示現和善美妙之相,接受訓敕,并以圓滿供養承事尊者,尊者住于此地心境亦极為安樂愉快,定慧增長。

某日由蒙境來了五個年青之尼眾,前來請問法要;對尊者說道:“听說這個地方极端恐怖,能作修行之逆增上緣,對定慧之助益极大。師傅啊!您是否亦有這种感覺呢!”

密勒日巴為了贊揚該地之殊胜和說明定慧增長時心境之快樂,于是唱道:敬禮善妙上師足。

我以善樂福德故,得見尊顏受法教,
一如上師之授記,我今依囑來居此。
蒙境群山多樹木,草原花木极茂盛,
于此悅意安樂境,果樹搖擺作舞姿,
猿猴扑跌作游戲,百鳥齊喧悅耳聞,
蜜蜂四飛競嗡嗡,虹彩隱顯無晝夜,
冬夏細雨降霏霏,春秋谷霧彌山際,
如是寂寥山隱處,有我密勒習禪定。
樂哉觀心本空寂!樂哉心空顯光明!
樂哉万千境象現!樂哉猛起与狂跌!
無有惡業肉身樂,恐怖之境增大樂,
紛亂越多越快樂!煩惱起伏不生樂!
艱苦越深樂亦深,此較無病更快樂!
一切苦痛變成樂,稀奇稀奇甚樂哉!
習禪涌出之大力,助我四肢運動樂,
恣意跳躍与奔馳,手舞足蹈天然樂;
心中寶藏貯妙歌,獨唱不竭一何樂,
美音妙句悅意樂,眾人齊唱何能及?
心具大力發雄威,融入法性成大樂。
自心法爾顯万境,此乃真正大极樂!
繁華外境何能及?為酬信徒來朝拜,
我今歌此作禮物,告汝法喜諸覺受,
修士种种大歡樂。

隨后尊者就傳授灌頂和口訣与五小尼,然后命她們去實修。(她們修了不久,)就產生了极佳的覺受和證解;尊者非常高興,于是就唱了一首《甘露口訣歌》給她們听:

諸佛法身之上師,指示解脫正道者,
大悲事業利群生,于一切時莫舍我,
常住我頂賜加持。汝等居此修正法,
法門廣大雖無量,得遇深密金剛道,
善根深厚實可慶。汝等應知并自警,
修行即身成佛法,不可增大己愛欲;
貪戀世間一切事,貪欲若大必難免,
造作种种善惡業,如是終將墮惡趣。
當汝承事上師時,不可心存此邪念;
‘我供辛勞渠傲享’。若作此念師徒諍,
心志所求皆不成。守護堅誓密戒時,
莫与惡人作交往,交往必生諸邪念,
損坏密戒三昧耶。勤習聞思學法時,
莫生我慢執名言,否則五毒火炎熾,
心生惑亂毀善根。結伴共修靜居時,
莫涉世事多外務,否則將失甚深道,
法緣善根終斷絕。修持口傳密法時,
莫行降魔作法事,行之自心終生魔,
終落紅塵世法网。覺受證解生起時,
莫談神通及預言,否則侵毀密咒相,
退失功德与道行。知此諸失應遠离!
惡行欺騙咽罪食,負荷死者之尸靈,
為滿己欲行諂媚,此等罪行應斷舍,
謙虛忍讓百事成。

五小尼問道:“我們怎樣去做,才能自立的修行得到成功呢?”

密勒日巴作歌答曰:

具恩至尊前祈請,令我修行得順利。
汝輩青年之學尼,雖居雜染村鎮中,
由宿善故聞佛法,未入岐途今逢我;
勤聚資糧勤修持,必獲加持不离身,
覺受證解自然生。僅生覺受無大益,
必須勤求真成就。為伶汝等真誠故,
我今為說成就訣:寂靜山中謐居時,
莫思城市之娛樂,若思心將被魔使,
攝心入內得成就。堅意刻苦修持時,
應思隨時死可至,常念輪回諸過患,
斷舍追尋此生樂,堅毅恒修得成就。
學習甚深修訣時,不可博究成學者,
若爾終陷世間法,空過此生紅塵中;
謙卑自足得成就。种种覺受生起時,
不可傲心多宣說,否則触怒空行母,
一心專修得成就。侍伴上師同住時,
彼之功過莫觀察,若觀則見過如山,
能生淨信得成就。金剛弟兄共處時,
莫思領先或倨傲,倨傲必使眾不合,
斗爭嗔恚坏密戒;謙讓和諧得成就。
游行村鎮乞食時,不可以法行欺騙,
否則自必墮惡趣,正直誠實得成就。
于一切時一切處,切莫自慢縱所欲,
否則必成佛油子,外表似法實非法,
斷舍虛偽得成就。已得入道成就者,
應做廣大利他事,傳授大恩之口訣,
一心施舍利眾生。

五小尼听了此歌對尊者生起了不變的信心,下了最大的決心,舍棄今生之一切,全力精進去修行。他們供養給尊者一個金制的曼陀羅,請尊者講說見、行、修之精要修法。密勒日巴說道:“金器你們自己留著作修行的資糧吧!見、行、修的精要是這樣的。”于是唱道: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
如尊示范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
行之精髓具三要,修之精髓亦有三,
果之精華三訣攝:外顯諸境皆是心,
心即明顯之体性,明体無相無可執,
此三見訣應受持。妄念解脫于法身,
明空任運自安樂,無整寬坦舒松定,
此三修訣應受持。十善法性力中增,
十惡法爾自性盡,明空無需諸對治,
此三行訣應受持。無有輪回之可斷,
無有涅盤之可證,自心本來原是佛,
此三果訣應受持。此即法性本來空,
惟師能令悟此要,三要攝內成一要,
繁行多求終無益,悟卻俱生即到家。
我适所說諸訣要,實為修行之法寶,
由我證境所流出,汝等珍重善受持。

尼眾們又問道:“修持尊者适才所指示的無錯謬的法要時,最殊胜的依靠和指導,是否以至誠迫切的深心去祈禱根本上師呢?除了至心祈禱上師以外,還需要別的嗎?”

尊者听了,微笑的說道:“上師為導依之主要,如樹之根;但樹根尚有枝干(華葉等亦不可廢)。由根所生之枝干是這樣的。”于是唱道:

上師口訣与弟子,堅毅耐苦及信心,
智慧悲心与實相,此為經常之導依。
寂靜山居离塵囂,是為禪定之導依。
至尊成就之上師,是為除惑之導依。
無有疑悔之信心,安樂行道之導依。
五根五塵所生識,解脫触依之導依。
嘎居上師之密訣,指示三身之導依。
作皈依處佛法僧,能作無謬之導依。
依此修持六依導,能抵大樂之平原,
安住無戲無念境,自明法爾解脫界。
樂哉!此乃自家園!自知自見了無疑!
無人山谷茅蓬處,我今為汝吭高歌,
六种修行快樂曲,名聞如雨降十方,
大悲花朵瓣葉開,菩提心果清淨結,
佛法事業遍全宇!

她們听了,心中想道:“尊者無論在那里居住,對他自己講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迎請他下山去(弘法)。”于是就對尊者說道:“上師啊!你的心境已經達到了無有顛倒惑亂的地步,根本已經用不著修行了,所以請您到我們的村庄去居住,使施主們有机會供養您,您也可以大轉法輪,廣利眾生。”

尊者回答道:“我在山中修行,本身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業,(無需其他!)雖然我的心境已至無有惑亂的境地,但修行人經常住山,卻是瑜伽行者的一貫宗風。”隨即唱道:

修行乃能報師恩,成就解脫祈加持。
住此修法弟子眾,心莫散亂凝神意,
听我甚深口訣歌。雪山高處雪獅子,
終年常住雪山巔,非由畏懼諸群獸,
雪獅之道本如是。紅崖頂上大鵬鳥,
展翅翱翔太空中,此非畏懼墮深谷,
大鵬之道本如是。江河匯源大海中,
巨鰲戲跳出水面,此豈鰲魚懼窒息,
鰲魚之道本如是。蒙山松柏枝尖上,
猿猴跳躍險万狀,此豈猿猴懼墜地,
樹巔游戲猴本性。茂密森林隱堡中,
斑斕猛虎飛躍馳,此豈畏懼思逃避,
斑虎雄性本如是。獅崖山林之深處,
密勒日巴觀空性,此豈畏懼修證退,
恒毅修觀本如是。清淨法界曼陀羅,
專一修觀無散亂,此非畏懼入歧途,
持心法要應如是。內修气脈明點時,
各种障礙錯誤生,此非法訣有過失,
速生證相應如是。修習自然無拘行,
時高時低起伏多,此豈二執之謬誤,
緣起變化本如是。為适种种諸根性,
善說因果不坏力,此豈修士成錯謬,
執因果法以為實,為利种种眾生故,
說善惡法利群迷。已得自在瑜伽士,
自然于世少貪著,此豈沽名釣譽故,
厭無常法本如是。修甚深道瑜伽士,
常住山岳崖洞處,此非造作行偽善,
自樂專修本如是。密勒歌唱如泉源,
此非喜愛扯閒天,為答淨信弟子請,
酬此心要口訣歌!

尼眾們說道:“專一住山固好,但為了使修行得到增上順緣,應該修筑一所适
意的關房,您何不修筑一所呢?”

密勒日巴答道:“我已經有一所适意的關房及其他的增上順緣了,現在讓我告
訴你們吧!”隨即歌道:

敬禮如意上師寶,祈賜弟子諸順緣。
此身即是佛陀身,令我澈悟此奧理!
我因怖畏筑一屋,此屋即是法性屋,
無慮衰朽与傾頹。我因寒冷尋衣著,
此衣即是臍拙火,從此無懼冰雪寒。
我因貧窮尋財物,得財無竭七胜寶,
從此無懼貧窮苦。我因飢餓尋食物,
得食法性三摩地,從此無复慮飢餓。
我因干渴求飲料,修得正念甘露酒,
從此無懼口干渴。我因寂寞尋良伴,
得伴空樂常相隨,從此無慮孤寂苦。
我畏迷途求正道,此即廣大雙融道,
從此無慮入歧途。持此諸珍如意寶,
隨處居住皆快樂!于此藥磨獅虎崖,
母虎吼生動心弦,令我憶起諸小虎,
圍繞母側戲瘋顛,渾真可愛令人伶,
油然生起菩提心,謹住崖洞修禪定。
獼猴聲嘯似哀鳴,令我生起哀悲情;
小猿吱吱玩笑樂,激我修觀菩提心。
布谷聲啼令人悲,難禁漱漱淚滿襟。
云雀巧唱嬌吟吟,不由心喜側耳听,
百鳥齊喧共作樂,無有伴侶更快樂!
我此修行快樂歌,愿令眾生得普聞,
清涼苦惱得解脫。

尼眾們听了此歌,心极感動,都深深地生起了出离和厭世之心,她們齊向尊者發誓永不下山,一心修道;以后她們都證得了善法之究竟成就。

不久,本尊就示現授記,對密勒日巴說:“今后你應該要到西藏去,在那里的山間茅蓬處去修行,而作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樣,你將會對眾生和佛法作廣大的利益。”于是尊者的心意就系注于西藏,准備向西藏行去。

這是密勒日巴在藥磨雪山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馬爾巴尊者(密勒日巴之上師),于一次大傳法灌頂時,向他的四大弟子分別授記,各各吩咐他們今后應采取的宏法方向;如對哦巴喇嘛,他囑咐說,應以說教的方式去弘法;對密勒日巴則囑咐他,終生應不离山穴崖洞,以終生修持的方式去弘法。密勒日巴果然尊囑,終生示現住山修行;徒眾多次勸請下山弘法皆遭拒絕,并确申住山修行即是最上弘法。此在當時,人們不能了解,今回憶歷史,則确知此种作風完全正确。

第一、密勒在世時,有緣,有根器及真正有決心之徒眾自然會來找他求法,如惹瓊巴,岡波巴等大弟子。他們以后弘法事業皆廣大無邊。

第二、密勒日巴終生修行,力倡實行,以身示范,行成了嘎居派之著重修行之宗風,故又名為修傳派,成就之人在西藏各派中數量上數第一。如黃教之土官大師所著之西藏佛教史中亦特別提出此事。

第三、住山修行得成就,其加持力自能無形中普及利樂有情,不必以有形的姿態到城鎮中去找人傳道。弘法之方式甚多,因緣不一,善巧方便,种种方式皆可用也。

(2)逆增上緣──逆緣,或不順意的,表面上的善緣逆境,往往卻是對修道有益處的;因為逢到逆境,人才能奮發,而增益其所不能,終得成功,故名逆增上緣。

(3)紛亂越多越快樂──此句及前數句說明已得徹悟心性之人,外顯諸境皆不為礙;內心之所顯現,如(似煩惱)之狂起狂跌,与法界中千奇百怪之顯現,不但不能損扰其心,反而增長其證悟,此時心境亦特別快樂。密典中有云:“凡夫之煩惱如燈燭之火,遇風則滅,故須善護;成就者之‘煩惱’如森林之大火,遇風則越熾越盛,智慧反而增長,故應順世間行,于一切煩惱及魔境皆無所礙。”

(4)金剛道──即密宗道,又名金剛真言乘道。

(5)堅誓密戒──即密宗戒,或三昧耶戒。

(6)莫与惡人作交往──修密乘人,嚴禁与破密宗戒之人交往。据云稍有接触,即能發生定障及其他障礙。此處惡人除指一般惡性重大之人外,尤指犯密戒之人。此就嚴格之修方便道及圓滿次第之密乘行人而言,其戒、定与護法皆极嚴格,故有此种現象。至后期西藏密法,修大手印或大圓滿之般若心地法門之人增多,此种趨勢亦好似沖淡了不少。此我個人之看法,准确与否,不敢武斷。

(7)西藏喇嘛認為因修渡亡法而受施主供養,為一极端危險及負荷极重之事,好喇嘛皆盡量避免之。

(8)成功──藏文mGO·Thon·极難翻,直譯是抬頭或出頭的意思,但又不止此,此處姑且譯為“成功”。

(9)無整寬坦舒松定──此句原文直譯應作:“無整無作等持住”,但原文之神韻則包括有大手印之最主要口訣:“寬坦,松弛”;因此,此處特譯為“無整寬坦舒松定”,以明其言外或意含之神韻。過去亦有人譯此句為“無整具寬坦而定”,還是加了“寬坦”二字。藏文原句為:“Ma·bCos·mNyam·Par·bShag·gDah·”

(10)此四句之直譯應為:

涅盤离心無可證,輪回斷心無可斷,
自心是佛永決定,此三果橛應受持。

因過去貢噶上師似乎于某次傳法時,提出此四要訣,筆授之人大致意譯而出,而十分精彩。故今從之;特出原文之直譯以備讀者參考。

(11)触依──由五根及五塵所接触而生种种識念,即是解脫根塵相依相触之導依。不必斷根塵之相触,而即于根塵相触所生之識念或分別妄念,當下顯現空性,此即不斷輪回法而證取涅盤之密宗道也。

(12)見本篇第一注。

(13)曼陀羅(Mandala),古譯壇城或中圍,即密宗修法時本尊佛之‘住所’。主尊之旁又圍繞眷屬各尊,裝飾相貌各不相同。曼陀羅之形狀亦有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同。就究竟義言,曼陀羅即法界之縮影,代表庄嚴淨土及一真法界。有相密宗,或生、圓次第之密宗,曼陀羅之意義尚為狹義的有形本尊壇城。但密勒日巴此處則指大手印空性中所顯之一真法界,究竟了義之曼陀羅也。

(14)气、脈、明點──藏文:tTsa·Rlun·Thig·Le·此為修密方便道所必須修持者。此處之气,尊指身內之各种气,如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業气,命气等等;脈則是指气及明點所經行之道,類似脈絡或神經,但亦不全是;明點則泛指身体中之各种精華之分泌物,不單指男性之精液也。凡人之气、脈、明點必須徹底轉變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轉凡夫之气、脈、明點成報、化二身之方法。

此道目前全世界能講透徹之人可以說根本無有,或絕無僅有(?)。至于詳盡之科學的說明,更待吾人之努力也。見 Mircea Eliade 之 Yogo 中,論 Mystic physiology 處。

(15)此處藏文作:rTags·Myur·Tu·Thun·Pahi·Kha·Pho·Yin·;Kha·.Pha 二字為夸張之義。若原書抄寫無誤,密勒日巴似乎有嘲笑及開玩笑之意味。

(16)臍拙火──為六种成就法之基本修法,為密宗禪定之基礎。行者觀臍下有如豆大之火焰(拙火),加以寶瓶气等助行使能生起俱生之忿怒母火,而暖樂,打開全身脈結而開顯本具之法、報、化三身。

(17)七胜寶──此又為印度之神話寓言,傳說當成佛或轉輪胜王出世時,當具足七寶。

(18)到西藏去──密勒此時住于西藏与泥泊爾交界之喜馬拉雅雪山各地,并不是西藏內地(Tibet propet)。以后密勒日巴才稍往西藏內地行住,但其足跡似未到現在西藏之中部或東部,此點待考。

第八篇 八天女供食的故事

敬禮上師。

至尊密勒日巴依照在藥磨所得到的本尊授記,向西藏行去。他行至古通地區,就居住在一所像犀牛形狀的山洞中,心入光明“大手印”定。一天,飛來了一只大灰鴿,耳朵上穿有金制的環飾,向著尊者不住的點頭,鞠躬,抖身,繞行尊者多次,(表示恭敬歡迎的樣子)。旋即向一個晶瑩無塵的大石坪飛去。尊者自忖道:“這一定是天人來迎接我來了。”于是他也走到那塊大石坪上去。隨即發現石坪上堆集著一大堆的白米,那只灰鴿就含著米飛向尊者作供養狀,同時又作出繞行和禮拜尊者的樣子。尊者看了非常歡喜,高興的唱道:

依馬火!奇哉!
深念大恩馬巴師,常觀師尊住我心,
恒常護佑莫舍离!我心師心合一故,
法爾生起俱生樂,通達万千外顯境,
無非本体自性故,即見無生之法身,
安住于彼無造作,遠离高下計度見,
此無作心甚樂哉!心之自性即明空,
親見空明明体故,不加整治住本然,
如是安住离造作,不計好坏諸覺受,
此無作心甚樂哉!六聚消融于自体,
則見能所二取空,一切苦樂成一味,
不加整治住本然。心契法性平等故,
我已超离是非行,無作之心甚樂哉!
親見万千應化身,即是菩提法身故,
應物接触皆解脫,此心融合成一味,
我無愿求生淨土!無作之心甚樂哉!

歌畢,那只大灰鴿又帶來了另外七只灰鴿,群向尊者鞠躬點頭,頂禮繞行。尊者暗想,這一定是非人的化現,我要看看他們說不說實話,隨即對灰鴿們說道:“你們是誰呀?到此地來作甚么呢?”非人天女聞言,立刻撤去神變,恢复原形。

那帶頭的天女說道:“我們都是天上的仙女,因為對您有十分的信心,特地前來求法來了,請您慈悲向我們開示法要吧!”

密勒日巴酬其所請,隨即歌道:

稀有化身之上師,祈示大悲賜加持。
汝等先示灰鴿身,神變善行与法合;
美麗端嚴八仙女,若思誠意修佛法,
且听此歌莫忘舍:世間之樂如草露,
須臾歡欣速坏滅,特于美艷汝天女,
形雖高雅不可恃。于此輪回火宅中,
快樂稀少苦痛多,高貴种性之子女,
己不上進必墮落,劣徒雖遇善妙師,
其行鄙惡沉輪回。神變鳥雀汝天女,
雖思求法難生信。若真決心修正法,
應觀世間之妙樂,無非惑人之陷阱。
應知此生諸逆緣,實為良伴助菩提,
我今回憶所受苦,一切逆緣及艱苦,
于彼衷心實感恩。汝等亦應仿效我,
觀諸逆緣成增上。

天女們听了心生歡喜,齊聲說道:“我們必定依教奉行!”她們滿臉喜悅向尊者頂禮繞行多次。然后尊者就向她們道:“你們剛才為什么要變成灰鴿的形狀來此呢?”她們答道:“因為你是對此生之一切欲望都已經徹底舍棄了的人;專心一意為了眾生的緣故修菩提行,才獨居深山不斷地勤修禪定。我們用天眼看見您的一切,不由深生信心,因此前來請問法要的;但為了避免讓罪業深重的人看見,所以才變化成灰鴿之身來朝拜您。現在請您慈悲到天上去說法,化度天人,不知可以俯允否?”

密勒日巴說道:“我將盡此一生留住人間利益眾生。至于天堂亦是無常的,我要說的法也不外乎下面這些話,現在你們仔細听了,如法去修持吧!”隨即歌曰:

頂禮羅扎馬巴足,祈請上師賜加持。
汝等美艷八仙女,供我白米禪定食,
食已身輕精神爽,酬謝此恩為說法,
愿汝凝神豎耳听!天人善道之國土,
雖現殊胜不堅實;可愛迷人之天子,
相戀雖樂速分离。天人變化諸神通,
享用雖丰墮落因。思念輪回諸苦痛,
不覺心風強烈生。汝等若思修正法,
皈依三寶求加持,思維眾生皆父母,
供養承事妙上師,施舍周濟諸貧困,
積善回向六道眾,恒常思念死無常;
常作自身本尊觀,口誦深密真言咒,
深觀空性自明智,恒常調伏降自心。

天女們說道:“像我們這樣的無明眾生,煩惱常隨此心,恒不分离,請您慈悲傳我們一個恒持正念對治煩惱的法門吧!”為酬其所請,尊者又歌道:

頂禮大恩馬巴足,祈賜對治調心法。
汝等具信諸天女,若欲恒常修正法,
于內常修深禪定,舍諸作業為庄嚴;
精勤遮治外境扰,身口閒緩作庄嚴;
恒持正念莫間斷,簡行少事作庄嚴;
若逢拂逆之外緣,警策莫使嗔心生;
若得如意寶珠時,慎審降伏貪心熾;
若遭刺心之辱罵,持心莫被幻聲使;
伴侶相隨同行時,策警莫生妒嫉心;
若得承事与贊美,自警莫生傲慢心;
于一切時一切行,努力降伏自心魔。
行住坐臥一切時,應觀所現幻化空。
百千大德縱聚議,難說較此更胜法,
今日汝心應歡喜,如我所教勤修持。

天女們听了此歌,心生歡喜,雀躍恭敬,再度變成灰鴿飛返回天國去了。尊者亦在服食天女所供之白米后,感覺身心异常爽利,旋即往灰崖金剛堡行去。

這是灰鴿天女供食的故事。以上諸篇(或八篇),主要的內容是尊者降服非人(或精靈妖魔)的侵扰,并予以調伏化度,誓守密乘三昧耶戒的故事。

本節注解

(1)依馬火──音譯,乃藏文經典中表示惊嘆之口气。

(2)六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六塵:色、聲、香、味、触、法等為六根所緣之外境;六識:由六根与六塵接触后所產生之識覺,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此六根、六塵、六識亦通稱為十八界。密勒日巴于歌中常用六聚以代表此六根、六塵及六識,通稱之為六聚。其中指六個聚識之生起的意味似乎更較著重,如此處“六聚消融于自体”,即自言各种識念及感受皆消融于自心法身之本体。

(3)無愿求生淨土──此處密勒尊者以成就者之身份,道出自證万法一如,色空不二之境界。果能證得此境界,自然不必需求往生淨土了;但若尚未能徹證諸法一味,或事事無礙之境界者,往生淨土之愿求實不可廢也。尤以吾人所處當前极度混亂之世界而言,淨土實為惟一之實際可行之殊胜方便也。此處,讀者不可認為密勒尊者反對淨土;此乃對上根人談究竟境界自應如是。前篇及歌集許多故事中,密勒亦勸人修善回向往生淨土也。

(4)心風──藏文 sNyin·Rlun 直譯為心風,此詞之含義及用法頗廣,极難翻譯。許多禪定境界,及沖動之感情皆云由“心風”生。此處指后者但心風亦可能指催發殊胜之定慧境界之力能也。又,見第一篇之注。

第九篇 密勒日巴于灰崖金剛堡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行抵灰崖金剛堡以后,即安居于馬鞍幽洞中,心境十分愉快。這時古通地區有一位密乘行者,他曾經听過尊者的說法,所以對尊者十分信仰。一天,他來向尊者說道:“師父啊!我雖然修行經年,但仍舊對修行的精要茫然無知,所以功德和覺受都絲毫不生,請您慈悲開導我,賜我一點口訣吧!”

尊者答道:“既然如此,你應該知道如下的几個要點。”隨即為他唱了下面這首歌:

心之所顯億万千,多于日光映微塵,
應于彼体如實知,如王自心确了知,
万法實相之本体,任何因緣不能生,
唯一實相得決定,如王自心确了知。
洞徹真如之證智,雖逢百刃無退卻,
由此自然斷貪著,如王自心确了知。
妄念奔馳如潮涌,鐵閘銅池不能容,
念由心現非外境,如王自心确了知。”

那位密乘行者又問道:“這樣的覺受悟境是漸次生起的呢?還是頓然生起的?”尊者答道:“上根利器的人,這些悟境頓然生起。中根和下根則由四种瑜伽(或四步境界)次第生起。‘真實’的悟境,和‘相似但被誤以為真’的各种征兆是這樣的。”于是尊者就為他唱了一首抉擇分別真偽大手印四瑜伽的歌:

頂禮至尊上師足。
執心實有輪回因,明而無執自明体,
本來圓成确了知,此是專一究竟相;
口說雙融修有相,口說因果作惡行,
煩惱愚疑盲修練,專一瑜伽無此失。
明而無執之自心,离諸戲論具大樂,
体如虛空极明朗,此是离戲究竟相;
口云离戲葛藤多,口說离言話不絕,
愚蒙執我而修觀,离戲瑜伽無此失。
于現空無二之法身,得輪涅一味之覺受,
佛陀眾生融一味,紛云此是一味相;
雖說一味分別多,愚疑之中又愚疑,
一味瑜伽無此失。妄念即是智慧体,
本來圓成因即果,三身自己本具足,
此是無修究竟相;口說無修仍作意,
口說光明修愚疑,愚茫無知亂瞎說,
無修瑜伽無此失。

密乘行者說道:“這樣的修行實在是奇妙稀有難得,但是像我們這些世俗之人,
如果要修持六波羅密多,應該怎樣去修持呢?”

尊者以歌答曰:

頂禮具相上師足。
財富尤如草頭露,故應离貪行布施;
已獲暇滿人身時,如護雙目持淨戒;
惡趣主因為嗔心,舍命亦應修忍辱;
懈懶難成自他利,故應精勤修善業;
散亂難解大乘義,故應專注修禪定;
佛位非由尋覓得,故應深觀自性体;
信心尤如秋季霧,易散難持應精進。

來客听了此歌后,嘆為稀有,對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然后离去。過了几天,這位密乘行人帶來了許多徒弟,攜著丰盛的供養前來朝禮尊者;承事供養尊者后,他就啟稟道:“今天到這里來的人,都是對您的生平极端欽佩,所以特地前來朝拜您的。尊者因堅毅的大苦行所得到的成就境界与覺受,以及如何得到這种成就的方法和經過,可否慈悲向我們開示一下呢?”

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于世間法极厭离,方能生起大信心。
戀執鄉園极難斷,舍离家鄉鎮恨息。
愛戀親人极難舍,舍离親眷心自平。
財富永難滿足故,布衣一襲斷貪婪。
世間逸樂難舍故,居卑下位慢心思。
傲慢我執難調故,應如野獸住深山。
汝等具信諸弟子,若能精勤修佛法,
勤聚資糧作二利,是具堅心毅力相。
法身本來如虛空,遍滿一切諸眾生,
由昔無明不了知,因此無際飄輪回。
廣大無盡之法身,略見少份非難事,
證境堅固甚難哉!悟境未能堅固故,
五毒煩惱時現行,由此多作無義事。
若于真如得堅固,眼耳鼻舌諸六聚,
自然顯現無執著,三身常住不舍离,
此為開悟之證量。所謂根本与后得,
乃對初學之權說,心悟真如得堅固,
豈有此二差別相?無有散亂之瑜伽,
离執心境時顯現,法報化身常伴隨。
無有執著之動气,能生万千妙功德。
修心善巧瑜伽士,應作心如虛空觀,
行住坐臥莫間斷。由此觀空串習力,
自于美色及財寶,不生貪著視如幻。
一切外境及顯現,皆如幻化如云霧,
即于利生之宏愿,亦應离執如是觀;
下劣凡身如幻化,亦如水月不可執,
外境纏縛不能染,譬如蓮花出淤泥,
淨行證量應如是。此心遍滿如虛空,
因緣所現万千法,無非明淨之法身,
普見一切空性智,置我掌中如淨璃。
諸法昔初無來處,中間亦如諸住處,
末后亦無有去所,三時皆住平等性。
此心原無生死因,本來清淨如虛空,
紅白彩云自消融,四大痕跡不可得。
此心遍滿如虛空,未嘗暫离無生故,
三界輪回永斷离,果之證量應如是。
臨終舍棄幻軀時,若會使用甚深訣,
子母心光當會合,徹證究竟大法身。
此時若未證法身,應念不淨五蘊身,
即是清淨報化体,此時應用俱生訣,
清淨報身當顯現。了達報身亦如幻,
豈有迷途錯謬失?若于此法得通達,
則無中陰之迷失,中陰自在應如是。

古通的徒眾,听了此歌,都對尊者异常欽佩,以后他們都常來供養朝拜尊者。

某日清晨,密勒日巴于光明定中看見了金剛瑜伽佛母現身,對他說道:“密勒日巴啊!你的人間弟子中將有如日如月一般的兩大弟子;還有如星辰的弟子廿三個;得成就者廿五個;得不退轉(地)之悟道者一百名;于道上得暖相之士大夫一百零八名;初入道之男女瑜伽者千人;与你結得法緣因此不墮惡趣者不可數計。現在,在古通的鳥谷處,正住著与你有宿緣的那個如月般的大弟子,為了成就他的緣故,你應該就到那里去。”

尊者得了佛母之授記后,就准備向古通的上方行去。

這是灰崖金剛堡的故事初篇。

本 篇 注 解
(1)此句以下三頌之藏文体裁迥异歌集之慣例,通常歌偈中,每句或每“足”,只有七字或九字,此處每句多達十六字,只有簡縮意譯,取其大意。又“足”者乃构成偈之單句,如四句偈即包含有四“足”。

(2)四种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從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經過之四步境界。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階也。此為一非常重要之專門問題,非專書討論不能略盡其旨。禪宗宗風在“密”在“遮”,而不在“顯”或“詮”,然亦有云門三句,牧牛圖,三關,五位君臣等說而驗其證道之次第及淺深者。此等資料若与四瑜伽比較合究,极饒趣味。用禪、密之道境以釋大乘之五道、十地亦有触類旁通之處。但研究此問題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有相當之大手印境界才行。這點既然目前尚未圓成,只能以聞思經典為据而論之,此當待之异日。茲將大手印四瑜伽之簡要略述如下,為密師此處所說作一參考。

第一步境界名為專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見及口訣后,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間斷,漸次當得明空清晰顯露之覺受。于明空自心現量證入,晝夜不散,產生各种殊胜美妙覺受,此心專一安住自心明空之体無有散亂,故名專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頂、忍等位。但此時仍有能所二取之執,所見明空之心体,不但不透澈,且難免有俱生之能執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為离戲瑜伽:离戲者,徹見自心之無生空性,离一切有無、是非、對待之种种言詮戲論,超絕名言,入畢竟空之境界;斷离能所二執,真正見道,故名离戲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則親證一切法平等性;于空与有、生死与涅盤、佛陀与眾生,皆視為一味。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前二瑜伽,行者著重在斷執及攝有入空;至此則會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變,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塵亦皆得自在;已漸趨入理事無礙及事事無礙之境矣。

(3)此處可能指微明無明。藏文原文:rMon·Pa·Yi·Yan·rMon·Pa·Las·可作不同之解釋,亦可譯作“無明之中有無明”,或“愚疑深處之愚疑”,故大概是指那极不易察覺之俱生之微細無明。

(4)略見少份非難事──指大手印行者,常于忽然間能頓見空明之自心明体,但不久即失去,不但不能常常見之,亦只能見到心体之极少部分。

(5)五毒──貪、嗔、痴、慢、嫉五种煩惱為五毒。

(6)六聚──見第八篇注。

(7)根本与后得──藏文:mNyam·bShags·及 rJed·Thob· 此二詞用法甚廣,根本及后得之全詞應為“根本智位”和“后得智位”。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觀惟一實相之体,為定中之純般若觀。后者指行者從“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后應物接触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脫离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任運騰騰,心离執見,見一切如幻如化。此根本及后得定,能相互增長,直到證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則無所謂根本及后得矣。

(8)离執心境──直譯應為“無執六聚常顯現”,但如此譯則反而失去原文之神韻及意味了。

(9)無有執著之動气──此句藏文意義不太明顯,若詮解不錯,此動气即是能發出神通妙用,大机大用之智慧气,由极深之定慧而得者。

(10)子母心“光明”──或子母光明。子光明頗似起信論所指之始覺,母光明頗似本覺。由本覺而生始覺,始覺經擴大緞練而与本覺合,名為妙覺。此在大手印而言則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見的种种深淺之空明智。子母光明會和一味則成妙覺佛位也。

(11)俱生訣──俱生亦可譯為同時,此處文義不太明顯,大概系指在學大手印時,上師指示一心俱足法報化三身之口訣。學人有此了悟,則于中陰時能用此訣与三身契合。前面言,若中陰初時未能證入法身,則仍有机會与報化身相合。

第十篇 惹瓊巴初遇尊者

尊者密勒日巴遵從佛母的授記,向古通的上方行去。當他行抵古通堡之時,那里有許多人正在作工建造房屋。密勒日巴就向他們乞食,作工的人們說道:“你看我們都正在忙著作工建造這所房子,沒有一點閒空。但看起來你卻沒有什么事作,有許多閒空似的,何不加入我們一起作工,我們當然會給你食物的。”

尊者說道:“閒空我确是有的,但這是因為我已把自己的房屋,用自己的方法造好以后所得來的酬報。你們不給我食物也不要緊,但我決不屑于為了建造一所世俗之房屋而去作工的!”

工人們問道:“你自己的房子是怎樣的?用什么方法造的呢?你為何對我們造屋而作工如此輕視呢?”

尊者以歌答曰:

“我有房屋如是建”:
信心為作堅固基,精進為屋樹高牆,
禪定供應大泥磚,智慧為作大柱石,
以此四者建我屋,堅固不坏似天宮。
汝曹世間之房屋,迷惑愚者以為堅,
實乃鬼魔之牢獄,我清棄之如敝屣。

工人們說道:“你适才所說的倒是有些有益和發人猛醒的話。你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具有內外各种資產,如像田地、財寶、親朋、妻儿呢?因為你沒有,所以才說出‘棄之如敝屣’的話吧!如果你有這些東西,就請你描述一番,并說明你對我們的資產及所有不屑一顧的理由,好嗎?”

尊者以歌答曰:

我有良田一切种,口訣种子植其中,
修持苗芽欣欣生,成熟三身之佛果,
以此四物作稼穡,是為不坏之農事。
汝等世間之農務,無常無實束縛人,
作衣食奴我不為!

空性作我大倉庫,圣者七寶棧作牲畜,
十善作我好仆從,無漏大樂作“食物”,
此乃我之四資財,無有朽坏常堅固。
汝輩世間之資財,虛幻無實徒惑人,
我拋棄之如廢物!

佛陀作我之父祖,正法作我之面目,
僧伽作我之叔侄,護法作我之股肱,
我有此四為親屬,不朽無坏常堅固,
汝等世間之親眷,虛幻短暫無實義,
我棄彼等如敝屣!

樂明机用得善巧,大樂親祖賜善德,
雙融容光神奕奕,覺受悟境作衣飾,
我以此四為妻妾,不朽無坏常堅固。
汝輩世間之夫妻,多是爭吵之伴侶,
虛幻無實甚短暫,我棄彼等如敝屣!

明体生我之嬰孩,暖相長我之幼童,
覺證教彼善言說,及長能持佛教法,
我有此四為子侄。汝等世間之子孫,
虛幻無實极短暫,多是輪回纏縛因,
我棄彼等如廢物!

古通作工男女眾,与我密勒瑜伽士,
今日在此作暢談,未來愿依此因緣,
相會烏金淨土中。 ”

今日听畢此歌,不覺對尊者生起了很深的信心,群向尊者頂禮,速備飲食供養尊者;以后此地的村民都一直對尊者非常崇拜信仰。

密勒日巴隨即安住在山羊峰上方的彩絲洞中修行。

這時,在山羊峰地區有一個從小就死了父親的少年,一直由母親和叔叔撫養成人。他生來就异常聰敏俐落,讀書也很多,閱讀頗廣,因此很會說故事和講述經典中的軼事;因此請他講故事的人很多,經常得到許多收入和禮物。一天他騎著驢子在山谷的高處牧牛,無意的來到尊者居所的洞口,听到尊者唱歌的聲音,他就從驢背上跳下,不顧牛群,走到尊者的面前。

他剛一看見尊者的面容時忽然立時心中就生起了一种無以立名的三昧,木然的站了許久。這位青年就是密勒日巴的心子──惹瓊金剛幢。因為惹瓊巴已經從宿業中蘇醒,他立刻對尊者生起了不可動搖的信心,從此以后他把講故事得來的故事和禮物都供養給尊者,開始与尊者住在一起,向尊者學法。

他的母親和叔叔知道他在尊者處住,但卻不見他拿任何收入回家,就覺得很奇怪,他們忖道:“難道施主們沒有供養給小子任何東西嗎?”于是就按門沿戶的向那些經常听故事的施主們詢問是否他們這一向根本沒有給惹瓊巴任何供養?施主們都回答說:“不是呀!我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的供養他了呀!”

惹瓊巴的母親和叔叔知道一定是惹瓊巴把全部的收入都供養給尊者了,他們就想盡各种辦法去阻止,但毫不生效,于是他倆非常惱怒,對惹瓊巴作出了許多敵意的行為。惹瓊巴亦不以為意,繼續与尊者同住;一面學習法要,一面實際修持。不久惹瓊巴就生起了許多美妙的覺受和證解;他已能隨時生起丹田拙火的暖熱,只需要穿一件布衫就夠了,因此就得了惹瓊巴(小布衣行者)的綽號。

惹瓊巴的母親和叔叔,因為非常气惱的緣故,就費了很大的心力在一個食罐內裝了咒詛過的毒蠱送給惹瓊巴,因此惹瓊巴竟染上了麻瘋病。他希望能由禪定治愈此病,就在尊者處閉關習定。

一天,來了五個印度密宗行者向惹瓊巴乞食,惹瓊巴就把母親和叔叔送來的一袋青稞炒粉送給他們吃。他們一邊吃,一邊惊奇的叫道:“啊呀!好毒的病症!好可怕的病症呀!”原來他們已經“由食物的气味”中發現了惹瓊巴已染上麻瘋病。惹瓊巴就問他們知不知道有什么辦法可以治愈此病。

那領頭的一位行者說道:“你實在可伶呀!我就告訴你吧!我有一位上師名叫瓦那真達,你應該去會他!因為他一時不會到西藏來,所以你應該快到印度找他去!”

于是惹瓊巴就請求尊者的許可到印度去,尊者答應了他的請求,當即為他唱了一首法行歌:

祈請大恩我上師,加持吾子惹瓊巴!
子兮!汝應盡形壽,一心向道修正法!
汝應真心非口頭,摯誠祈請上師尊,
本尊佛陀与三寶。

當汝游行印度時,應食三昧苦行食,
身依拙火著布衣,腿胯風心之良駒,
漫游天竺諸胜處。

無垢之心勤拂拭,恒持光洁三昧耶,
心無悔尤常觀察,如是周游天竺國。
多言招惹外寇傷,應于八法平等觀,
深藏功德莫顯露,持善柔心而游行。

我今發愿祝福汝,無病長壽得安樂。

歌畢,尊者即于洞中安住,惹瓊巴就用泥土將洞門封閉。隨著行者們前往印度,見到了上師瓦那真達。瓦那真達把金剛手忿怒鷲翅法之全部口訣傳与了惹瓊巴。惹瓊巴依法修持,病即痊愈,隨即回返西藏,來到快樂村詢問密勒日巴的情況。一個村民說道:“過去倒是听說有一個名叫密勒日巴的瑜伽行者,以后就不太听說了。”

惹瓊巴听了惊忖道:“難道說我的上師圓寂了嗎?”心中十分憂慮,急忙來到彩絲洞前,看見洞口仍然被泥土完全封閉著,一點都沒有動過的樣子。惹瓊巴想道:“上師一定在洞中圓寂了。”當即打開碎泥,進入洞內,卻看見尊者正在座上垂然入定。惹瓊巴不覺狂喜万狀,立即向尊者叩頭問安,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敬禮恩師馬爾巴足,斷絕親屬關系故,
此心舒怡常安樂;
無有家園眷戀故,身心自在常安樂,
不爭僧伽資財故,我心坦蕩常安樂;
不做一家舍宅主,心無牽挂常安樂;
無需此彼任何物,心無欲求常安樂;

富有佛法圣財故,此心滿足常安樂;
不必守護財富故,心無憂慮常安樂;
得失与我不相關,心离牽挂常安樂;
無有匱乏之恐懼,永离憂患常安樂;

徹悟自心究竟故,一切圓成常安樂;
無需取悅施主故,直心直語常安樂;
無有勞累与懊惱,亦無寂寞常安樂;
不做矯揉或詭詐,行住坦坦常安樂;

所有一切諸行為,皆歸于法常安樂;
心無游玩旅行欲,离諸疲累常安樂;
此身縱遭砍殺死,心無畏懼常安樂;
小偷大盜不來找,找亦無懼常安樂;

善行順緣自然至,因緣殊胜常安樂;
舍棄一切惡行故,清淨解脫常安樂;
精進積聚福資糧,所行有義常安樂;
無有鎮恨損惱心,自然慈悲常安樂;

斷絕我慢妒嫉故,心自調柔常安樂;
世間八法之過患,恒常觀察自安樂;
于一切法平等觀,遠离愛憎自安樂;
常以自心觀自心,心光透脫自安樂;

心离憂懼与希冀,怡然自在常安樂;
离執光明之本体,廣大寬闊常安樂;
無有分別之智慧,契合法性常安樂;
不离法爾本來境,心契逍遙常安樂;

六識境念隨他去,即幻即空常安樂;
五根五識顯光明,妙境無窮常安樂;
心意已斷來和去,法爾常定常安樂;
噫戲!我之快樂多!快樂太多難盡說!
別人之樂我不羡,我今高唱自樂歌。

無有罪業死亦樂,常行善法生亦樂,
修行之樂多如是,我今為汝歌此曲。
施主供養我衣食,此乃上師三寶恩。
噫戲!吾子惹瓊巴,此行安泰如意否?”

惹瓊巴說道:“上師啊!我這一向很好,病也完全治愈了。從今以后將伴隨尊者住山;還祈求您要繼續慈悲攝受我和傳授我口訣!”于是尊者又傳授惹瓊巴進一步的口訣和修法,命他在彩絲洞中繼續修持。不久,惹瓊巴的覺受和證解都臻于究竟之地步。

以上是密勒日巴在彩絲洞遇見他的心子惹瓊巴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此句中藏文“bad·hBur·”不知作何解,姑且譯作柱石。

(2)一切种──藏文“kun·gshi”,可能指一切种識或阿賴耶識;亦可能指諸法之本源。二義相近,据云后者之成分可能較多,但密勒師亦時用一切种識之字樣。故此處大概是指一切种識。

(3)見前注,即印度神話中所傳之七圣寶,惟佛陀或轉輪圣王具之。

(4)烏金淨土──此為蓮花生大師之淨土。蓮師為紅教或舊教宁瑪派之創始人。為觀音、彌陀与釋迦佛陀三位一体之化身,得最极成就,神通說法無礙。西藏之有佛法,蓮師之功最偉,其聲望可以說超乎一切各派之成就上師以上。此處密勒日巴亦隨机而祝愿共生蓮師淨土,西藏畫密勒像時,常于上方加上蓮花生大師之像,蓋紀念密勒之遇馬爾巴乃由紅教喇嘛之推荐及授記而得成就焉。

亦即是說,此乃由蓮師之加持而引導密勒至有緣之上師處也。又,密勒育馬爾巴前曾多年廣學紅教,從師十位。見第十七篇。

(5)心子──西藏佛法之傳承中常用“心子”一話來表示某某人之最親近,最受上師器重之大弟子、有點像我國“得衣缽”之弟子。“心子”者如自己的心一樣重要,或深心愛護如親儿子一般的弟子。

(6)麻瘋病──亦名“地王”(即蛇)之病,藏人相信此病為龍蛇作怪而得之病。

(7)此處藏文 Lo·hDod· 不知作何解,猜想大概是“喜歡多說話”之意。

第十一篇 學佛之困難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由彩絲洞行至容普地區之光明洞,即于彼處而住。其時由尊者的家鄉咱普處來了一群青年朝拜尊者。他們對尊者說道:“您從前(以咒術)誅伏仇人,現在修持佛法已達到超胜之地步,實在是稀有難得令人惊嘆。我們來您面前的時候,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去學佛,但一回到家鄉,就又想去作世間上的种种事情了。這种(心意不堅)的心理,如何去對治呢?”

尊者說道:“如果一個人确有把握地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能夠解脫生、老、病、死、輪回諸苦的地步,那么他無論怎樣作,都可以無所不樂!否則,就應該時時思惟:‘今生固然痛苦,來生的痛苦會比今生之苦更長更大。’因此警覺到為了來生的利益應該去更最大的努力和准備。”

隨即以歌釋曰:

吾輩世間之眾生,浮沉生死河流中,
常為生老病死逼;來生尤較今生苦,
應備舟筏到彼岸。可懼妖魔及閻羅,
來生路上极怖畏,應覓護使作伴行。

貪鎮疑等諸煩惱,黏著尤胜于今生,
應覓對治以為備。三界輪回途遙遠,
來生路長胜今生,應備資糧好上道;
為護來世安樂計,應勤准備修正法。

他們說道:“您的開示對我們的向道之心,有极大的幫助。我們將會來到您的面前,依止學法。常識和佛經都告訴我們:自找苦吃的极端苦行并無任何意義;所以請您為了護佑施主及我們徒眾的福財起見,受納一點點我們的供養資財吧!适才您的開示,我們仍不十分明了,請您解釋一下吧!”

為酬其請,尊者歌道:

依止善巧之上師,解脫護使之謂也;
慷慨布施貧困者,道上資糧之謂也;
修行所得之覺證,猶如黑夜月輪升,
此亦護使之謂也;廣施儲財為佛法,

籌備舟筏之謂也;若得見地离宗派,
始能修觀無散亂,行藏若能与法合,
是名持戒悅上師,得益死時無懊悔。
親眷施主与徒眾,于我行者無需要!

汝輩世俗乃需之。名譽地位及威儀,
于我行者無需要,愛八法者乃需之。
財寶資具及熱鬧,于我行者無需要,
好虛名者乃需之。盥洗清洁与衛生,
于我行者無需要,汝等青年乃需之。

以上所說十二事,世人競競追求者,舍棄于彼甚艱難,非是人人堪能者。密勒布衣瑜伽士,今日所唱吹牛曲,汝輩青年牢記心。欲得安樂修佛法,心厭塵囂住靜處,若具堅毅可獨居,欲得佛果常修行,如此必胜四魔敵。 ”

訪客中有一位精進、智慧和慈悲都具足的青年,他向尊者說道:“上師啊!我們一向都只是為了今生之种种需要而努力,從來未替來生作任何打算。現在我愿意听從您的指導,舍棄今生之一切,專為來生之幸福而努力,請您慈悲攝受我吧!”

他這樣非常墾切的祈請尊者。于是尊者對他說道:“能夠獲得暇滿的人身寶而修學佛法,實為甚難稀有。一百個人中也難找到一個真心學佛的人。

要找到合格的上師以及其他修法之清淨順緣更是极為難得。你現在各种條件都完全具足,應該善自珍惜,專心一意地去修學佛法。”隨即唱道:

能离八种之無暇,獲得暇滿之人身,
實在稀有极難得;能舍此世之欲樂,
善巧使用暇滿身,修學佛法极難得,
能觀輪回諸過患,向往清淨涅盤道,
一心修行极難得;百人學佛難覓一,
具足各种之善緣,如是之人甚難尋;
具足教理与口訣,心怀大悲之上師,
實在希有甚難尋;信心不退無疲厭,
堪能長期修定慧,如是弟子甚難尋;
無有恐懼及逼迫,圓滿具足各順緣,
如是寰宇甚難尋;見行宗派皆相同,
性情相投甚合洽,如是道伴极難得;
無有一切諸疾病,堪任勞苦极健康,
如是身体极難得;縱或具足此一切,
內外順緣皆圓滿,一心修持极難得;
如是難得九种法,雖云難中又難之,
努力行去必得成!

他听了此歌,不由對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就侍奉尊者,親近學道,尊者亦予以慈悲攝受,傳授他灌頂和口訣,使他終于得到成熟,獲得解脫。以后他成為尊者的親近大弟子之一,名為咱普惹巴。

這是尊者在彩絲洞遇見咱普惹巴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八法──見第一篇注九。

(2)四魔──通常指病魔、中斷魔、病魔、煩惱魔,此皆障礙行者修道之魔也。

(3)法──“九种法”。佛典中之“法”,通常有二義:(1)佛之教法,(2)事物。此處九种法為后者,指九种事物也。

第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

尊者密勒日巴從光明洞行至蒙境的一所城鎮去乞食。該鎮的中央正聚集許多人。密勒日巴向他們說道:“今天早晨,要請你們給我這瑜伽行者一些食物。”他們說道:“瑜伽行者!你是不是前一向住在繞馬的那一位呀?”尊者說道:“不錯,我正是。”眾人說道:“你真是一位稀有難得的修行人啊!”

于是都對密勒日巴生起了恭敬和信心。人群中有一對斷絕了子嗣的夫婦延請尊者到他們家去;進入宅內,二夫婦對尊者恭敬供養承事后,就對尊者說道:“師傅啊!你的家鄉在何處?你有什么親戚呀?”

尊者說道:“我已經舍棄了家園和親眷,親眷和家園也舍棄了我,我就是這樣的一個窮人。”

二夫婦說道:“那太好了!你就作我們的義子吧!我們有一片极好的土地,再替你找一個你喜歡的姑娘。這樣一來自然而然的不久你就會有許多的親戚了!”

密勒日巴說道:“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舍棄他們還來不及呢!”隨即歌道:

初享田園似甚樂,隨即身心受煎熬,
耕犁挖掘极辛苦,下种常不結果實。
薄田飢荒之村鎮,一似幽魂無依處,
終乃棄之奔他鄉,積罪家宅折磨心,
于此無常之牢獄,我無絲毫之所欲,
汝之義子我不為。

施主夫婦說道:“請你不要這樣說,我們為你仔細尋找一個你最喜歡的,家世高貴的新娘,不是很好嗎?”

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新娘初至如仙女,嫣然一笑百媚生,
千看万看無厭足;不久面目如羅剎,
兩眼圓睜似銅鈴,罵彼一聲還十聲!
汝若抓彼之頭發,彼以腳踢汝膝蓋;
汝以木棍來打渠,渠用銅杓作回擊。
最后變成老丑婆,牙落滿地似血盆,
眼似母鬼极可怖,如斯爭吵女鬼伴,
一無可樂應棄舍,汝之新娘我不需!

二夫婦說道:“年紀老了,臨近死亡的時候,确實不能像年輕時一樣的快樂享受了。但從另一方面說,我倆如果沒有一個儿子,心里實在哀傷悔恨,其悲痛真是難以形容啊!難道你連儿子也不要嗎?”

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小儿初生似天子,如意可喜令人伶,
此心深愛難言說。不久竟成所債者。
予与予求無饜足;別人妻女帶進家,
自己父母擯門外,恩父喊叫不理睬,
慈母呼喚無顧回;最后四鄰播惡語,
是非真假弄不清,親生之子竟成仇,
令人心傷慘戚戚。輪回繩縛應斷舍,
世間子侄我不需!

二夫婦說道:“自己生的儿子的确可能變成仇人一樣的,那么就要一個女儿也可以呀!否則我們心中實在不甘啊!”

密勒日巴以歌答道:

初生女儿似仙嬰,惹人伶愛胜金銀,
及長變成討債人。母親背后偷財寶,
父前拿物徑出門。不于親恩作酬報,
反令父母時傷心。終成持刀紅面婆,
好則嫁人作忠奴,坏則災禍帶進門。
女人多是煩惱因,入彀難脫眾苦逼,
敗坏諸事麻煩多,汝之姑娘我不需!”

二夫婦說道:“沒有子女也許不要緊,但如果連一個親戚都沒有,則會處處受人欺侮,難以忍受啊!”

密勒日巴歌道:

初遇親屬招待殷,暢怀談笑甚悅心,
不久都成酒肉伴,來往應酬晏會頻,
最后竟成貪鎮因,卷逃官訟勞損人,
吃喝伴友應棄舍,世間親朋我不需。

二夫婦說道:“你也許根本不需要任何親眷,但是我們卻有許多財富和珠寶,無論如何請你要收下它們啊!”他倆至誠的懇求,要把財寶供養給尊者。

尊者說道:“日、月不會為了照耀一個小小的地區而常住不動的。我為了修行和利益許多眾生的緣故,也不能終生住于一處,我當然不能作你們的義子。但你二人今生能在此地遇見我,憑此因緣,今生和來生都會得到利益。現在我為你們發一個善愿,愿我們大家能于來生在烏金淨土相會至于你們的財寶,我是不需要的。”

隨即歌道:

初時財寶似宜人,令己享樂令人羡,
多多益善無饜足;不久成為吝嗇因,
慳繩吝結纏縛故,不能施舍作善業,
招來鬼怪与仇敵;自己辛勤所集財,
終為別人所享受,最后竟成生命魔,
損惱身心极苦惱;輪回財物應棄舍,
財鬼錢魔我不需。 ”

二夫婦听了,對尊者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把他們多年所集的財寶全部施舍于佛法的事業。他倆從尊者處得到了修持的口訣,依之修行不懈,于臨終入道,永离惡趣諸苦,漸次獲得菩提覺位。

尊者隨即返回繞馬之菩提坳。昔日之施主們皆來供養承事。尊者于心境開暢定慧增長中,安住彼處。

一天,有兩個牧童前來朝見尊者,其中較年輕的一個問道:“師傅啊!你難道沒有伴侶么?”

尊者道:“我有伴侶呀!”
牧童道:“他是誰?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呀?”
尊者道:“我的伴侶名字叫做‘菩提心’。”
牧童:“他現在在那里哩?”
尊者:“他現在在一切种識的房宅中。”
牧童:“什么叫作一切种識的房宅呀?”
尊者:“那就是我自己的身体。”

年長的那個牧童說道:“這位師傅說的話不能幫助利益我們,我們走吧!

年輕的牧童說道:“所謂‘識’者,是否指我們的心,而身体就好像是這個心的房屋一樣呢?”

尊者道:“不錯,正是如此。”

牧童道:“人們的房屋中,有的只有一個人居住;有的卻有許多人住在一起。身体內所含的心是一個呢?還是有許多呢?若是有許多,是怎樣生活在一起呢?”

尊者:“心是否只有一個,或是有好几個,你自己去觀察吧!”

牧童:“好!我回去就開始觀察。”

第二天那個年輕的牧童又回到尊者的面前說道:“師傅啊!昨天晚上我仔細觀察此心是一是多,究竟所謂‘心’者是怎么回事?我發覺‘心’只有一個。想要殺它也殺不死;想赶它也赶不走;想抓住它也抓不著;壓制它也壓不住;安置它,它也不肯停留;放它跑去,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攏;看它又看不見什么;觀察它也無什么結果。如果說它是有的,想使它出現,它也不出現;若說它是‘無’,它又明明的現前。這個‘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蕩蕩的,微微細細的,奔跑無羈的棧。究竟心是什么,我實在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請師傅開示我吧!”

為答其問,尊者歌道:

護畜牧童听我言:糖漿之味甚美好,
雖聞其味甚甘甜,若未親嘗不能知,
甘甜二字僅意境,親用舌嘗乃真知,
現比境界不同故。

如是心之自性者,若憑他人來指示,
只現片刻非真見,若能依使剎那現,
努力觀覓此心性,乃能決定真實相,
汝應如是住汝心。”

牧童說道:“那么就請您傳給我指示心地入門的方法,今天晚上,我就努力地尋覓此心性!”

尊者說道:“好吧!你今晚就靜心誠意的去觀察你的自心是什么顏色?是白的嗎?還是紅的?還是其他任何种顏色的?再觀察心的形狀是怎樣的?是長形的呢?還是圓形?還是其他任何一种形狀?再內觀自身,從頭到腳心看看它住在何處?”

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時,牧童赶著牛羊來看尊者。

尊者問道:“昨天晚上,你用功去尋覓自心了嗎?”

牧童說:“是的,我尋覓了。”

尊者說:“你尋覓的結果如何呢?”

牧童說:“我發覺此心是明明朗朗的,變動不停的,不可捉摸,無任何顏色及形相。當它与眼睛合作時就能視,當它与耳朵合作時就能听;与鼻合作時就能嗅;与舌合作時則能嘗味和說話;与腳合作時則能走路;上動則下搖,現在的這個身体各器官都像是‘心’的奴隸一般,身体之器官都健康舒樂時,‘心’就令他們去作种种的事情而謀取利益;當身体老邁或病衰了,或是遭到了傷害,‘心’就會像拋棄揩屁股的石頭一樣,舍棄此身,徑行离去。‘心’像個圖小利的滑頭人,身体為它殷勤服務侍候得好好的,也留它不住;當身体給它痛苦時,它就會自起抵抗,准備离去;當晚間睡著時,它就會与身体分開。這個‘心’真是辛苦忙碌得很啊!我也是因為這個‘心’所以才吃盡一切痛苦的呀!”

尊者听了,向他歌道:

牧童小友听我歌,此身實況甚難言,
介乎有識無識間;心識常為大罪人,
今嘗惡趣之极苦,何不斷舍輪回根,
直趨解脫安樂城。汝若有意行此道,
我當為汝作引導!

牧童答道:“是的,師傅啊!無論如何請您常護念于我,予以慈悲攝受!”

尊者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牧童道:“我叫佛護居士。”

尊者:“你今年多少歲呀?”

牧童:“今年十六歲了。”

于是尊者就傳他皈依戒,及簡扼的開示皈依(三寶)之种种功德和利益,并對他說道:“在今晚以前你要繼續念誦皈依文,不可間斷。今天晚上你要(靜坐觀察)那個求皈依者是你的身体呢?還是你的心?明天早上來告訴我觀察的結果。”

第二天一大早牧童就來了,向尊者說道:“師傅啊!昨夜我觀察,求皈依者是身呢?還是心呢?結論是二者都不對。身体各部位,從頭至腳皆有不同的名稱,(因此是許多不同的個体)。我又想:‘求皈依者’可能是身体各部分之總合,但是等到身心分离以后,這個身体就名為‘尸体’了;所以身体不能說是‘求皈依者’。

‘尸体’也終于會潰散消滅,那時連‘ 尸体’的名字也不存在了。于是我又觀察,‘求皈依者’是不是心呢?如果叫做‘心’,就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因為如果把‘心’的名稱換成是‘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了。如果說過去的叫做‘心’,而未來的叫做‘求皈依者’,那么在命名‘求皈依者’時,過去、未來兩种心皆已消逝,因此我們就必需要命名(兩种不同的)‘現在心’和‘未來心’。如果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的‘心’總合起來命名為‘求皈依者’,(那么心就是常住不變的實体),心就不會有死亡。如此則過去未來一切世,無論投生于六道中之任何一道,只叫他做‘求皈依者’即可,(不必叫它做‘心’ 了)。再說,前生作了些什么,我也不記得,來生會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去年及昨日之心已經逝去;明天的心還沒有出現,現在的心亦(剎那)次第變遷毫不停留。(我實在對此事搞不太清楚),請上師慈悲開示我吧!”

為答其問,尊者歌道:

通達無我實相之上師,我以三門殷重敬祈請,
加持我及我之諸弟子,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
祈以大悲攝受令彼等,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

護畜牧童听我言,執持吾我此心識,
深觀于彼不見“我”;
若能修持大手印,無見之見必能得。
若欲修持大手印,需植深厚之法基,
誠信善慈必具足,努力培植諸善根。
大手印道之先件,需信輪回因果法;
若欲出現大印果,應求上師傳灌頂,
以及口訣并引導,并使自身成良器,
乃能容受深口訣。

修大手印之弟子,必需廣積道資糧,
苦樂皆适斷貪欲,死亦無懼真大勇。
牧童小友汝應知,如是准備需具足。
若能如此具善根,你我亦有法因緣;
若不堪能如是行,我亦不能傳口授,
汝應思惟善稱量。昨夜尋“我”不可得,
此為觀修人無我,若欲續觀法無我,
效我修行十二年,然后乃得知心性。
幼小牧童听我言,汝應如是安汝心。”

尊者想到:“我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堪能修行。”于是對他說道:“你先啟請三寶,然后在自己鼻頭前面觀想一個佛像。你就這樣去修吧!”

這樣傳受了習定的方法,過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時候,牧童的父親來到尊者的面前說道:“師傅啊!我的小儿已經有七天沒有回家了,不知是否出了什么意外?所以我到處去找他。但是所有的牧童都說,他是到您這里來學法來了,他們還以為小儿早已回家去了呢!我就告訴他們小儿根本沒有回家,又問他們這几天小儿曾否与他們在一起?牧童們都說已經七天沒有看見他了。”

(因為尊者也不知小牧童跑到那里去了,)牧童的父親就泣淚滿面的回去了。于是村中發動許多人四出尋找小牧童,結果發現他正直直地坐在一個泥洞中,兩眼凝然前視,目不轉睛,兀然而住。

大家就問他道:“這是怎么回事?你在這里作甚么啊?”

牧童道:“我正在修持上師傳我的口訣呀!”

“那么你為什么七天沒有回家呢?”

“莫開玩笑了!我覺得坐了不過片刻工夫呀!”

但是當他看到天上的太陽時,不覺也糊涂了。原來此時的太陽,卻比他初習定時還要早几個時辰呢!他摸著頭不解的說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從此以后,這位牧童常常失去了蹤跡。有時一天,有時五六天看不見他的人影,所以大家經常都要四出去尋找他。于是它父親就對他說道:“你這樣使大家都不安,常常要到處去尋你,大家心中都擔憂不已,你愿意長期与尊者住在一起嗎?”牧童道:“我十分愿意!”

于是他的父親帶著食糧及所需,把他送到尊者的居處。尊者隨即傳他居士戒,向他講解因果的道理;最后又傳授他開顯俱生智之口訣。牧童依之修持后產生了頗為殊胜的覺受。密勒日巴非常高興。(為了抉擇分別相似和真實的悟境),他(鄭重的)對牧童唱了下面這首歌:

親蒙那諾梅紀之加持,至尊譯師馬爾巴前敬禮。
以口說法之法師,講授精采似廣博,
一旦臨終舍軀時,口說無用拋虛空。
臨終光明顯現時,由無明障成迷蒙,
惊懼法身死光明,百般逃避作鼠竄。

雖然終身習三藏,死時竟無絲毫用!
精進禪定諸行者,覺受光明顯現時,
其心竟生增上慢,誤將定光作慧光,
沾沾自喜以為是,錯過死時法身境,
子母光明未得合。昔日所修之禪定,
死時亦無大利益,仍未根拔惡趣因!

吾子牧童听我歌,謹持身要習定時,
妄念寂滅無分別,如是恒常持正念,
振發精神堅毅修,忽覺自心頓光明,
猶似燈光燦煜煜,心似花開极清朗,

此時心境似以眼,觀前廣大晴空然,
明空赤裸兀惺惺;明徹無念此心境,
不過禪定覺受耳!以此定境做基礎,
至誠懇請三寶尊,起用聞思之慧觀,
通徹明了幽微法;再以觀察之妙慧,

于無我境作深觀,配合善巧禪定力,
運大慈悲及宏愿,發心利益眾有情,
以此功德悲愿力,則能向上得突破,
現量證取真見道,洞見無見之正觀!
此時方能心自覺,一切希懼极愚疑!
無行自然至佛地,無見自然見法身,
無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汝應如是安汝心!

此后,尊者就攝受他作侍奉弟子,傳授全部的灌頂口訣,命他繼續修行。以后他證了究竟的覺受与證解,成為尊者“心子”之一。名叫惹巴桑結加──佛護布衣。

這是尊者第二次到繞馬,遇見惹巴桑結加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此句藏文之意義,譯者不敢十分确定。

(2)据唯識學言,阿賴耶識于內變現根身;于外變現器身,故此處密勒日巴言一切种識与自己之身体無有分別,与唯識宗所言相合,惟密勒乃由現量證境而言者也。

(3)此處藏文描寫心之覺受,只能大意譯之,頗難准确地翻譯也。

(4)現、比二量–現量即當下不雜一念之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s),多屬前五識之境界;比量則是第六意識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間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現量的,悟道則必定是現量的。

(5)在學大手印法時,依上師之加持及口訣,學人得少許剎那見到當下明朗之心体。甚至進一步的能見到明空雙運之境界,但此類境界,若不繼續以定慧培養擴展,則終不能發生作用,甚至失去。

(6)此處大概指:心動則身亦動,身動則心亦動。

(7)三門──乃密宗術語,即身、口、意,三處也。
(8)先件──先決的條件。

(9)大印──即大手印,以后此類縮減之名詞,當陸續出現,在譯文之便利上有此需要也。

(10)大手印雖云頓法,或至上之法,但若欲得大手印之殊胜成就則亦非長時修行不能成功也。

(11)“如是安汝心”──此句藏文之意味,极似金剛經佛答須菩提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味道。

(12)啟請三寶──藏文此處只說是“寶”(dKon·mCllog·)。普通西藏人皆受密宗重上師之影響,在佛、法、僧三寶之外,加上“上師寶”,所以是四寶。

此處大概亦是四寶。但漢土一向只念誦皈依三寶,故從俗。暫譯作三寶。

(13)俱生智口訣──亦即大手印口訣。大手印能開顯俱生智──与生俱來不假修成之本覺智慧,故亦名俱生智口訣。

(14)那諾、梅紀──那諾是那諾巴的簡稱,梅紀是梅紀巴的簡稱。馬爾巴有兩個最要緊的上師,一是那諾巴,一是梅紀巴。

(15)臨終光明──或曰“死光明”。据密宗之法訣,死、睡時六識寂滅不起現行,此時法身光明會自然顯現,但若無般若定慧之力則因習气及業障故,凡人皆不能證取此法身光明,极為可惜,其詳見中陰成就法。此處密師指究竟義而言;就方便義言,則如果人有高深之定力亦能不墮惡趣往生天道也。

(16)持身要──依靠謹嚴正确的打坐姿勢,時間久了自然能引生禪定,如大日如來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

1、足金剛跏跌坐,
2、手等持印置于臍下,
3、脊椎直豎,
4、兩肩平張,
5、曲頸含頷壓喉結,
6、舌抵上顎,
7、适宜視量等。

第十三篇 密勒日巴對法師釋迦古那的開示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由蒙境的快樂村返回雅龍,昔日的施主們都高興万分;在极端雀躍興奮的心情中,對密勒日巴說道:“請尊者以后長期住在雅龍吧。”在一個干淨的大樹中央,有一塊腹狀的巨石,巨石之下有一個洞,尊者就安住在洞內。法師釋迦古那和雅龍的施主們都來拜望尊者。釋迦古那問道:“尊者啊!您這一向在遠方的山洞中修行時,有什么心得啊?產生了怎樣的定解,能開示我們一下嗎?”

尊者答道:

敬禮譯師馬爾巴,我于他鄉修行時,
于無生法得定解。今生來生二執著,
皆已斷除得清淨,于六道境得解脫。
切斷生死繩縛故,徹證諸法平等性,
苦樂二執得清淨,虛假識受得解脫。
斬斷取舍二執故,我契諸法無別境,
輪涅二執皆清淨,道地幻行得解脫。
已离希冀与怖畏,永斷諸疑心安樂。

其他的施主們又問道:“舍此之外,其他的悟境,請一并開示一下。”尊者道:“為适應你們施主的心意,我現在唱一首歌來幫助你們增長善根吧!”隨即唱道:

父母助我作外因,自賴耶識為內緣,
中間得清淨人身,得此三緣离惡趣。
生死境界于外顯,信心出离于內生,
中間常思正法教,此心乃能离親仇。

如父上師作外因,本來智慧內開顯,
中間得決定善解,乃能于法斷疑惑。
六道有情顯于外,無偏大悲顯于內,
中間常思修行事,能斷貪欲起慈悲。

三界于外自解脫,本來智慧心內生,
中間具确定證悟,如是乃能离惡危。
五欲愛樂顯于外,無執智慧顯于內,
中間能行平等行,苦樂二執自解脫。

無為無事顯于外,心离冀畏顯于內,
中离勤勇与作為,善惡二執皆超脫。”

法師釋迦古那說道:“尊者的定慧早已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了。我雖然過去已經參謁尊顏多次,但迄今能未得到使我能信賴和依止的口訣。現在務必請尊者慈悲賜我灌頂,傳授口訣,予以攝受。”

尊者隨即傳給他灌頂和口訣,并命他立即依之修持。不久,釋迦古那產生了覺受和疑問,來到尊者前問道:“上師啊!如果外境和輪回是根本沒有的,那么我們根本也用不著修什么行了。如果心也是空無的,我們亦不要上師了。如果上師也是空的,那么誰也不知道怎樣去修持了。請尊者把這些疑問為我解釋一下,同時懇請您傳授我‘指示心性’的口訣。”

為酬其請,尊者歌曰:

顯有之性本無生,雖現生相無可執,
輪回体空無實相,心体法爾本雙融,
若有方所起愛執。如量上師具傳承,
自創‘上師’是愚行。心性猶如大虛空,

偶被妄念烏云遮;如量上師之口訣,
恰如狂飆卷殘云,妄念自滅光明顯;
此時心中之覺受,一似日月朗晴空,
十方三世皆寂滅!無可執取离言詮,

決定證悟如星現,于一切境樂融融;
法身之体离戲論,六識境顯空幻中,
自然离勤住胜義,超越自他一切境,
無執智慧常相續,三身不离甚奇哉!

尊者繼續對他說道:“法師啊!不要貪著此生的榮譽和安樂,莫要被名相所縛,而讓名相牽著自己的鼻子到處跑。應當盡此一生,矢志修行。你若這樣去做,其他許多人也為仿效你去努力修行的。我說的這些話,請勞記于心。”隨即歌道:

具足善根諸施主,人生宁非枉勞耶?
資財宁非幻化耶?輪回宁非性空耶?
欲樂豈非如夢耶?毀譽豈非谷響耶?
顯境豈非心性耶?自心豈非佛陀耶?

佛陀豈非法身耶?法身豈非法性耶?
開悟之時何感受?親見一切惟心現!
故應晝夜觀此心!觀心轉深無所見,
即于無見而安住。自己即是大手印,

心中亦無有我相,不執識見坦然住;
根本后得無別故,我已超越道次第,
凡所顯現体性空,念時即持無不持。
我已親嘗無生法,由觀心故得證悟,

其他密乘方便道,气脈明點及業印,
念誦真言觀本尊,四种淨住等修觀,
大乘權巧方便耳。雖然親勤修斯法,
不能盡斷貪鎮根!一切顯境由心起,

應觀心性畢境空;若能常契無生境,
供養持戒諸善行,一切法爾得圓滿。

釋迦古那依尊者囑,從此專心修行,獲得了殊胜之覺受及證解。以后他就成為
尊者最親近的“出家弟子”之一。

以上是尊者在雅龍腹崖度化釋迦古那法師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定解──決定的悟解,由現量所證之悟境,不可動搖,故名定解。

(2)指示心性──此即大手印傳法時,上師用特殊方便使弟子立刻見到自己之心性的方法,其法不拘一定之形式。頗似禪宗之活潑的种种接引法,如棒、喝乃至默言等皆是。

(3)此句本來應該作“洞然明見十方三世齊寂滅”,除十方三世皆同時寂滅外,且有极重之“洞然明明顯顯的看見”的意味。此處因拘于文体不易譯出,故特別提出。

(4)超越道次第──已經超過五道、十地、四瑜伽等境界而至究竟地也。

(5)業印──或事業手印,即密乘修空樂雙運之法。亦可簡譯為事印。

(6)四种淨住──或即四梵住修慈、悲、喜、舍定之法。但譯者不敢确定。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一) 第一篇 - 第四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二) 第五篇 - 第十三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三) 第十四篇 - 第十八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四) 第十九篇 - 第廿七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五) 第廿七篇 - 第卅六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六) 第卅七篇 - 第四十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七) 第四一篇 - 第四四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八) 第四五篇 - 第四九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九) 第五十篇 - 第五二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 第五三篇 - 第五五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一) 第五六篇 - 第五八篇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十二) 第五九篇 - 第六一篇

發表留言